信息网_资讯网

联系我们

信息网 > 安徽信息 > 蚌埠信息 > 正文

传染病监测与控制

网络整理 2020-11-04 15:42

    自然灾害造成了人与其生活环境间生态平衡的破坏,构成了传染病易于流行的条件,因而,控制传染病便成为抗灾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灾害对受灾人群乃至整个国家的生产活动与生活产生重大的冲击,使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控制必然带有与平时不同的特征,而灾害预防医学的这一部分则主要对这些特征进行阐述和探讨。

    自然灾害后,随着旧的生态平衡的破坏和新的平衡的建立,灾害条件所引起的传染病流行条件的改变还将存在一个时期,这种灾害的后效应是灾害条件下的传染病控制与其它的抗灾工作不同的一个重要特征。当自然灾害的直接后果被基本消除之后,消除其后效应将成为工作的重点,而且这种工作实际上将成为灾害条件下传染病控制的主要工作。

    对于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传染病控制工作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可将灾害划分成突发性灾害,包括水灾,地震,火山喷发,海啸,台风等在短时期内造成重大损害的自然灾害;渐进性灾害,包括旱灾和现在已罕见的虫灾引起的饥荒等。后一类灾害由于没有对人类基本生活条件的突然冲击,传染病防制工作可以更为有组织地展开。

第一节 自然灾害对传染病流行机制的影响

一、饮用水供应系统破坏

    绝大多数的自然灾害中,都可能造成饮用水供应系统的破坏,这将是灾害发生后首当其冲的问题,常在灾害后早期引起大规模的肠道传染病爆发流行。

    在水灾发生时,原来安全的饮用水源被淹没,被破坏,或被淤塞,人们被迫利用地表水做为饮用水源。这些水往往被上游的人畜排泄物,人畜尸体,以及被破坏的建筑中的污物所污染。特别是在低洼内涝地区,灾民被洪水较长时间围困,更易引起水源性的爆发流行。孟加拉国水灾时曾因此而造成大量人群死亡。

    在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也会累及供水系统,使居民的正常供水中断。这对于城市居民的影响较为严重。而且由于管道的破坏,残存的水源极易遭到污染。海啸与风灾时也可能发生这种情况。

    旱灾时,由于许多饮用水源枯竭,造成饮用水源集中。在一些易于受灾的缺水地区,居民往往需要从很远的地方取得饮用水。一旦这些水源受到污染,将会造成严重的爆发流行。如四川巴塘曾因旱灾而发生极为严重的细菌性痢疾流行。

    在一些低洼盐碱地区,水旱灾害还会造成地下水位的改变,从而影响饮用水中的含盐量和pH值。当水中的pH值与含盐量升高时,利于霍乱弧茵的增殖。因而在一些传统霍乱老疫区,常会因水旱灾害而造成霍乱的再发,并且有时延续较长时间。

二、食物短缺

    尽管向灾区输送食物几乎已成为救灾的第一任务,但当规模较大,涉及地域广阔的自然灾害发生时,局部的食物短缺仍然难以完全避免。加之基本生活条件的破坏,人们被迫在恶劣条件下贮存食品,很容易造成食品的霉变和腐败,从而造成食物中毒以及食源性肠道传染病流行的好发条件。

    水灾常伴随阴雨天气,粮食极易霉变。最近一次南方数省的大规模水灾,就曾发生多起霉麦中毒事件。当灾害发生在天气炎热的季节时,食物的腐败变质极易发生。由于胸制食品较易保存,在大规模灾害期间副食品供应中断时,腑制食品往往成为居民仅有的副食,而这也为嗜盐菌中毒提供了条件。

    食物短缺还会造成人们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从而使各种疾病易于发生和流行。

三、燃料短缺

    在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中,燃料短缺也是常见的现象,在被洪水围困的灾民中更是如此。

    燃料短缺首先是迫使灾民喝生水,进食生冷食物,从而导致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与蔓延。

Tags:控制(61)监测(47)传染病(12)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传染病监测与控制

免责声明:信息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