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_资讯网

联系我们

信息网 > 广东信息 > 正文

记者再走长征路丨老百姓舍生忘死救红军

网络整理 2019-12-15 21:46

记者再走长征路丨老百姓舍生忘死救红军

这是湖南宜章县杨梅山镇茶园村红军养伤旧址(6月15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

新华社长沙7月1日电(记者朱超、袁汝婷、柳王敏)1934年11月,在湖南宜章,中央红军长征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第三道封锁线,准备向湘江方向进发。

临行前,他们把江西出发以来受伤的几百名战士,托付给了当地党组织。

宜章是1928年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发生地,有着很好的群众基础。

白零嫒是一名游击队情报员,她所在茶园村安置了30名红军伤病员。

据后人回忆,她当时说:“红军是为了老百姓过好日子才上战场的,我们怎能不照顾他们。有菜的出菜,有粮的出粮,有钱的出钱!”

为躲避国民党军追杀,茶园村百姓白天将伤病员转移到村后陡峭山峰上的观音岩洞隐蔽。夜晚寒冷,村民们又把伤病员抬下山,接回村里医治。

怀着身孕的白零嫒带领妇女们煮饭、熬药、帮伤员清洗伤口,还将家里仅有的一只老母鸡炖了,给重伤员补身体。

白零嫒的孙子余小元对再走长征路的新华社记者说:“当时奶奶家住了七八位重伤员,需随时照料。她几乎没有觉睡,一边照顾伤员,一边做豆腐卖,赚来钱给红军买粮食和药品。因为太疲劳,加上精神紧张,奶奶肚子里的孩子没有保住。”

在村民们的救护下,30名红军伤病员,除一位重伤员牺牲外,其余29人基本康复。两个多月后,湘南特委负责人谷子元带领他们奔赴游击区,重新投入战斗。

“等我们把蒋介石赶下台,就回来看望茶园的亲人。”余小元说,红军告别时说的这句话,“奶奶念了一辈子。”

“红军走后,国民党对支持红军的党组织和群众疯狂报复,茶园村是屠杀的重点。”当地党史专家谢水军说,国民党把郴州宜章一带划为“剿匪特区”,共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一千余人。

白零嫒一辈子都在茶园村做农民,于1997年去世。

宜章人以白零媛和茶园村群众为原型,创作了祁剧《茶园女红军》,再现人民救护红军伤病员的鱼水情,讴歌红军和百姓的牺牲精神。

谢水军说:“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不可能有长征的胜利。如今我们应对新长征路上的困难挑战,最重要的还是紧紧依靠人民。”

余小元回忆,耄耋之年的奶奶,时常会坐在家门前的小桥边,喃喃念叨红军故事,还叮嘱后人:“我们没有牺牲是很幸运的,今天的好生活是烈士用生命换来的,一定要珍惜。” 说到这,余小元热泪盈眶,哽咽难言。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阅读全文

 

记者再走长征路丨老百姓舍生忘死救红军

标签: 长征

责任编辑:明小莉

相关新闻

人心向背的力量:工农群众助力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新华社长沙6月30日电 题:人心向背的力量:工农群众助力红军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新华社记者朱超、袁汝婷、柳王敏   连日暴雨后,天终于放晴,碧空如洗,湘南大地透出沁人心脾的清新绿意。   新华社记者近日再走长征路来到湖南宜章县。85年前,这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打下的第一座县城,也是红军突破国民党第三道封锁线之地。   如今的宜章,楼群林立,商业繁华,...

记者再走长征路|一只瓷碗的故事

记者在倾听广东仁化县城口镇村民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本报记者 姜晓丹摄 “这里是红军露宿的街巷,当时他们人虽多,但纪律严明、秩序井然。这里是红军的秘密联络站,这里是当年红军通过的桥……”进入广东韶关市仁化县的城口镇,红色文化讲解员黄本洲介绍着镇里的红色故事。 从东至西、从北到南,城口镇每一个村庄几乎都留有红军的足迹。 1934年10月下旬,红一方面军...

世昌公祠:一座写满红色故事的房子

说起世昌公祠,红军后代、屋主赖光耀说,这是一座写满红色故事的房子。坐落于福建长汀县四都镇红都村的世昌公祠,是一座具有鲜明客家风格的老建筑,建于1649年,前有门楼及一大坪,面阔三间,进深十一柱,占地达760平方米。 “我爷爷赖兴银和同乡的8位农民就是在世昌公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赖光耀说。 赖光耀祖父赖兴银,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以看风水、扎纸马...

记住我们从哪里来——重返红军长征先遣队誓师地

Tags:红军(53)记者(303)长征路(86)再走(64)职业学院(3)老百姓(58)烟台大学(3)舍生忘死(4)鲁东(1)高校创新(1)8所驻(1)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记者再走长征路丨老百姓舍生忘死救红军

免责声明:信息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