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_资讯网

联系我们

信息网 > 浙江信息 > 正文

云冈石窟:从历史深处走向世界

网络整理 2020-05-17 01:14

  中新社大同5月13日电 题:云冈石窟:从历史深处走向世界

  中新社记者 胡健

  “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考察时的一席话,引出了一段长达1500多年的中外交流史。鉴往知来,汲取中西方文化之精华的云冈石窟,正从历史深处走向世界。

云冈石窟:从历史深处走向世界

5月13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16窟立佛洞。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

  中西方佛教艺术的里程碑

  云冈石窟与世界的渊源,还得从公元453年说起。

  那一年,是北魏文成帝即位的第二年,来自西域的高僧昙曜一句“皇帝即当今如来”,博得了文成帝允诺,砸开了云冈雕凿石窟的序幕。这座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皇家石窟,开始了长达64年的修建。

  担任总设计师的昙曜曾辗转于印度南北、西域、长江、黄河流域,而著名的昙曜五窟,如今看来更像是欧亚文明在平城(北魏都城)的第一次“国际峰会”。无论是印度圣贤、希腊国王、罗马英雄、波斯帝王,还是汉朝帝王将相,都以佛教的名义共聚武周山下,这次“峰会”的东道主正是北魏王朝。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认为,云冈石窟佛陀造像是印度佛教造像中国化的里程碑。“第8窟有来自古印度神话的五头六臂的鸠摩罗天驾金翅鸟;第9窟窟外前庭由雄狮、大象驮起的廊柱和建筑造型,则是古印度与希腊、罗马建筑艺术风格的融合。”

  张焯说,从早期文成帝时昙曜五窟的开凿,到中期献文帝、冯太后、孝文帝时皇家营造的大窟大像,再到晚期迁洛后民间补刻的窟龛。64年的开凿,是云冈石窟西来像法逐步中国化、世俗化的演进过程,堪称中华佛教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云冈石窟:从历史深处走向世界

5月13日,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12窟又名“音乐窟”,前殿上壁雕塑的数十身伎乐天人形象正在演奏琵琶、筚篥、古琴等各种中西式乐器,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宫廷交响乐团。中新社记者 武俊杰 摄

  国外政要到访20余次

  47年前,法国前总统乔治·让·蓬皮杜的中国之行,拉开了西欧国家元首访华的序幕。在他密集的访华行程中,位于中国北方边塞城市的云冈石窟,成为蓬皮杜离京后访问的首站。

  蓬皮杜到访云冈石窟后的47年中,来自英国、墨西哥、不丹王国、泰国、荷兰、乌拉圭等多个国家的政要均在云冈石窟留下足迹,20多次的到访令云冈石窟的国际知名度与日俱增。

  “云冈石窟毫无疑问是世界艺术的高峰之一,它表明你们的创造精神,是贵国文化遗产对世界最优良的贡献之一。”1973年9月15日,蓬皮杜总统在周恩来总理的陪同下参访云冈石窟时说。

  4年后的1977年,荷兰王国公主贝亚特丽克丝到访云冈石窟。2000年,泰国公主玛哈扎克里·诗琳通第一次来到云冈石窟,并留下中文题词:佛光永照。14年后,诗琳通再次到访。2015年10月,云冈石窟迎来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马克西玛王后和他们的三位公主。

  2019年12月2日,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柬埔寨吴哥窟管理总局签署谅解备忘录,这是山西省首家景区与国外景区开展合作交流。

  数字化保护助云冈石窟“行走”世界

  从上世纪70年代“三年修复工程”解决了云冈石窟稳定性问题,到109国道改线解决粉尘污染问题,再到近年来不间断的防水工程,云冈石窟的保护,正从文物本体逐渐走向数字化,迈开云冈石窟走向世界的步伐。

  2017年12月,云冈石窟第3窟西后室原比例三维打印复制项目在青岛落成,这是世界首例大型文物遗址3D打印复制项目,也是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的重大突破。

  事实上,云冈石窟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始于2003年。据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室副主任何勇介绍,目前云冈石窟已形成以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为主,毫米级精度的数字化技术路线。

  记者在何勇的办公室电脑里看到,一座3D复原后的云冈石窟第12窟栩栩如生。第12窟又名“音乐窟”,前殿上壁雕塑的数十身伎乐天人形象,它们正在演奏琵琶、筚篥、古琴等各种中西式乐器,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宫廷交响乐团。

Tags:影响(171)山西新闻(424)中国新闻网(19)中新山西网(6)中新网山西(6)中新山西(6)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云冈石窟:从历史深处走向世界

免责声明:信息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