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_资讯网

联系我们

信息网 > 浙江信息 > 正文

浙沪交界兄弟村同名同心 “一体化”“融合”成热词

网络整理 2020-05-23 12:21

    原标题:浙沪交界,兄弟村同名又同心——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变迁观察

    日前,来自浙江、上海的骑行爱好者,沿着上海金泽,浙江嘉善、平湖的水源地——太浦河开展骑行活动,共饮一江水、共护一条河。 拍友 郁彩明 摄

    编者按:长三角一体化正在高质量推进。8月6日,本报曾经报道了浙沪交界22处水泥墩被拆除、一批断头路被打通的故事,引来浙江新闻客户端、学习强国的强力推荐。今天我们继续关注长三角省界边发生的新故事。一条行政边界线,将如同亲兄弟一般的两个村庄分隔开来。在各自前行的历史中,兄弟村间有繁华落寞、有悲欢离合。如今,在浙沪交界,这些因历史而被分隔的兄弟村,又重新走到一起,治理相帮、产业相扶、规划相融,亲如兄弟。

    如果在嘉善姚庄问“前腰泾村怎么走”,当地人多半会加一句:“你要去上海的前腰泾,还是浙江的前腰泾?”

    这样的现象,在沪浙边界上并不鲜见。一条河,一座桥,一条路的两边,有两个“同名同姓”的村庄。

    同饮一江水、同耕一片田。但是,村民却属于不同的区域。一条看不见、摸不着的行政边界线,将这些“同胞兄弟”一般的两村分隔开来。

    如今,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推进的大势下,记者探访省际的毗邻村庄。因历史而被分隔的兄弟村,又在新时代走到一起:治理相帮、产业相扶、规划相融,曾经分分合合,如今殊途同归。

    治理相帮

    后院变成前厅

    一听说是浙江来的,上海枫泾镇团新村的村书记赵永强就带记者去村里的潮泥滩逛一逛。他说,潮泥滩这个横跨上海、浙江的老集镇,过去是大家三不管的“后院”,现在跨省合作下,已经成了待客迎宾的“前厅”。

    早晨8时,潮泥滩已在早市的叫卖声中醒来。窄窄的老街很整洁,枫泾粽子、姚庄黄桃,江南特产在此地都能买到。沿着老街一路向东,踏上了一座不宽的水泥桥,思绪还没有从旧时光中回来,赵永强已经提醒说:“我们已经从上海潮泥滩,踏入了浙江潮泥滩了。”

    在历史前进的脚步中,小小的潮泥滩集镇历经分分合合。宋代,潮泥滩两岸均属一个行政区域,为嘉兴府下辖。明朝宣德年间,朝廷为增加税负,将嘉善从嘉兴分出,独立置县。潮泥滩所在的枫泾区域也以南北分界,南侧属浙江嘉善,北侧属江苏松江。潮泥滩后来也由此分家,以河为界,东镇属嘉善,西镇属松江。

    “收不尽松江布,买不尽魏塘纱”,一河有两岸,贸易无南北。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繁荣,嘉善、青浦、吴江、平湖、金山等府县间贸易往来频繁。如今的沪浙边界,当年是江南水运通道的核心地带,有“江南腹心”之称。丝绸稻米集散,人口日渐聚集,两岸村镇星罗棋布。

    像东西潮泥滩这样分属两地的“兄弟”村镇在沪浙边界还有很多。如嘉善枫南村与上海枫泾、平湖的南山塘与金山的北山塘……它们见证了江南最繁华的锦绣时光。

    新中国成立后,新一轮行政区划开始调整,与嘉善、平湖相接的松江县,从江苏划归到上海市,而其中枫泾等乡镇又划归到金山区。

    伴随着区划的沿革,还有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手工业贸易逐渐被工业经济取代,水路运输日渐式微,潮泥滩这样的边界小镇,不再是人们生活的重心所在。

    “孙子、儿子早搬到松江了。嘉善亲戚也搬到了县城里,大家走动少了。”年近90岁的潮泥滩村民胡老先生,现在是上海户籍,祖辈生活在镇东头的嘉善,“以前来来往往都说是潮泥滩亲戚,一家人哪分浙江、上海。”

    如今,像潮泥滩这样浙沪交界地带的小集镇,传统血缘维系的邻里乡情,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外来垃圾偷倒、企业污水乱排,一些地方甚至还成为了滋生治安案件的藏污纳垢之所。在基层治理中,落寞的“兄弟村”成为省际间管理上的盲区。

    “这些地方成了被遗忘的后院。”处于沪浙边界的嘉善惠民街道惠通村党总支书记戴利贤说,许多问题,仅凭村与村之间的民间合作无法解决,需要更高的行政层面,形成有效的机制。

    民间的需求推动着政府间的合作。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逐步推进,分离多年的兄弟村,这两年又开始携起手来。针对交界地带的管理问题,沪浙两地尝试在边界村庄推进社会治理的一体化。

Tags:“一体化(1)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浙沪交界兄弟村同名同心 “一体化”“融合”成热词

免责声明:信息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