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_资讯网

联系我们

信息网 > 河南信息 > 正文

专访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双碳”目标是中国企业一次大考 2025年公司运营层面实现碳中和

网络整理 2022-08-11 22:06

(原标题:专访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双碳”目标是中国企业一次大考 2025年公司运营层面实现碳中和)

可持续发展不再是企业自身“高标准严要求”的加分项,而是生存和发展的“及格线”。

4月22日是第52个世界地球日,2016年的这一天,《巴黎协定》正式签署,拉开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的序幕,此后全球各国纷纷公布碳中和目标,努力使地球从3.5摄氏度升温轨迹回到1.5摄氏度控温目标。

去年,中国公布了“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此后各项减排行动纷纷加速,从国家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到各级政府,再到各个行业、各大企业,减排目标和路线图陆续出炉。深耕绿色发展多年的施耐德电气也率先提出了自己的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

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双碳”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这对中国企业而言是一次大考:可持续发展不再是企业自身“高标准严要求”的加分项,而是生存和发展的“及格线”,这对能源、工业、建筑等领域的企业产生了“硬性”的转型驱动力。

他认为,解决气候变化的核心在于能源和效率,而能降低能耗、提升效率的数字化技术是碳中和破题的关键,未来绿色化与数字化将相互促进,驱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目前全球40%碳排放量来自工业,20%来自交通,40%来自楼宇,约3%来自IT产业,这些关键领域是施耐德电气长期深耕的行业,推动这些领域的脱碳将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施耐德电气计划到2025年,将自身工厂的能源效率再提升15%,建立150个“零碳工厂”,将前1000名供应商在其运营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0%,帮助客户减少约8亿吨碳排放。

从加分项到及格线,减排成硬约束

《21世纪》:如何看待中国设定的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

尹正: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中国首次提出明确的减排目标,表明中国经济将开启长期的低碳转型模式。这一目标不仅能驱动中国的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还将通过全球产业链的深度协作,在全球范围发挥更广泛的影响力,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良好示范。

《21世纪》:对中国企业来说,“双碳”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什么?这将带来哪些挑战,又有哪些机遇?

尹正:这一目标对于各行业和企业来说都是一次“大考”,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其挑战在于,可持续发展不再是企业自身“高标准严要求”的加分项,而是生存和发展的“及格线”,这对能源、交通、工业、建筑等领域的企业产生了硬性的转型驱动力,企业开始直面低碳转型和业务发展的双重压力。

“双碳”目标意味着经济增长模式的改变,且转型时间有限,企业必须要找到边降碳边发展的道路。此外,由于碳中和是全国乃至全球的目标,企业也会面临来自供应链的压力。

而机遇在于,碳中和目标将驱动企业以更高效、更有韧性的生产和运营方式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加速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

需要指出的是,现有技术为企业迈向碳中和奠定了基础。例如,数字化应用于智慧建筑、智能制造等领域,可将效率提高30%以上。储能技术在增强新能源发电稳定性的同时,也在降低后者的成本,过去十年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82%。解决气候变化的核心在于能源和效率,而能降低能耗、提升效率的数字化技术是迈向碳中和的最佳抓手和破题的关键。

《21世纪》:能否进一步说明,数字化技术在碳中和进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尹正:中国政府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支柱是数字经济、新能源和创新,数字化在实现碳中和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首先,数字化让业务可视化,使得企业有可能进行衡量和分析能源消费,这是实现绿色优化的基础。其次,从时间上来看,数字化可以覆盖各个环节的能源消耗,在全生命周期提升效率。第三,数字化对新能源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无论是助力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和消纳,还是支撑分布式能源的广泛接入,都需要数字技术赋能。

另外,利用数字化实现整合管理,可以大幅提升系统效率。目前,各个企业、产业的能源消耗都是独立进行的,未来有可能通过数字化整合,将单个资产整合起来实现能源的互联互通,从而实现整合效率。

《21世纪》:对企业而言,碳中和约束下的绿色化改造是否需要较大的改造成本?这能带来哪些潜在的经济效益?

尹正:虽有一定成本,但企业绿色改造的成本一般能较快收回,并能通过节约能源成本、提高效率,优化生产和运营水平等方式创造更高的效益。

根据我们在全球230个客户实施数字化转型的统计分析,改造后运营支出可以节约最高80%、平均28%的能源成本,客户的绿色改造投资回报时间最快仅0.75年。

可持续发展并不仅限于环境保护,它还覆盖了生产、消费、创新等多个环节,构成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还有望通过激发创新,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持续发展和数字化相互促进,将驱动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共同进步,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社会发展空间。

明确路线图,打造150个“零碳工厂”

《21世纪》:在此之前,施耐德电气已经提出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标,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目前距离目标有多大距离?

尹正:目前,全球气温预计较工业化前已上升1.2摄氏度,我们依然处在气温升高有可能超过“1.5度限值”的严峻形势中。要实现这项目标,全球必须在2040年前降低50%碳排放。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们的战略核心,施耐德电气的宗旨是赋能所有人最大化利用能源和资源,推动人类进步和可持续的共同发展。

基于这一愿景,施耐德电气承诺,到2025年,在公司运营层面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在公司运营层面实现净零碳排放;到2040年,供应链运营层面实现碳中和;到2050年,供应链运营层面实现净零碳排放。

我们正在努力按照上述承诺推进自身的碳中和进程。例如,我们确保在公司运营的所有环节都使用可再生能源。今天,这一比例在全球已经达到80%,我们决心在未来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

《21世纪》:在实现碳中和目标方面,施耐德电气是否有系统的路线图和执行安排?

尹正:我们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制定了行动路线。

首先,从自身开始,在包括生产、运营、销售各个环节构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我们计划到2025年,将自身工厂的能源效率再提升15%,并建立150个“零碳工厂”,将前1000名供应商在其运营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50%;在物流层面,目前我们1/3的车辆为电动汽车,我们将在2030年全部采用电动汽车,全球工厂在12年内减少用水强度30%。

在中国,我们也采取一系列举措。从2017年至今,我们已在15家中国工厂部署了太阳能光伏系统,共计发电约18000兆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2000吨。

其次,我们也是可持续发展的赋能者,通过积极开发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相关解决方案,帮助我们的用户减少碳排放。近期我们计划推出业界首个可持续发展咨询服务,我们计划2018到2025年,帮助客户减少约8亿吨碳排放。

《21世纪》:你提到施耐德电气计划打造150个“零碳工厂”,如何打造“零碳工厂”?

尹正:零碳不是完全没有碳排放,而是指在减排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和回收,从而实现对环境的零负担。2019年,在施耐德电气全球13家“零碳工厂”的行列中,中国区就占据了5席。

到2025年,我们计划打造150个无碳抵消的零碳工厂。我们在打造零碳工厂上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包括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用可再生的清洁能源,以及在运输过程中使用电动汽车等。

《21世纪》:将供应商碳排放减少50%,这是否意味着高排放企业将被排除在施耐德电气的供应商之外?

尹正:要实现碳中和,仅靠一家企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生态系统中各方的共同参与。施耐德电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涵盖了整个价值链,把客户、合作伙伴、供应链上下游的供应商、分销商,以及员工、大众、新生代人才等每个环节的生态伙伴都纳入考虑,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量化指标。

目前,施耐德电气90%的碳足迹都来自于供应商,对供应链上各方而言,碳中和目标将在能效、清洁能源比例、循环经济、绿色采购等多个方面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将强化第三方供应商评估,进行绿色采购,供应商的碳排放水平会影响我们的采购选择。针对供应链上大量的中小企业,我们会加强对供应商的绿色培训,帮助他们实现绿色转型。

工业、能源、楼宇、ICT减排潜力巨大

《21世纪》:工业、能源、基础设施、楼宇、数据中心等领域能耗和排放占比较高,这也是施耐德电气深耕的业务领域,目前这些领域的减排情况如何?

尹正:目前全球40%碳排放量来自工业,20%来自交通,40%来自楼宇,约3%来自IT产业,这些关键领域的脱碳是全球实现碳中和的关键。

而这些领域也正是施耐德电气长期深耕的行业,我们对这些领域的绿色转型开展了很多探索。施耐德电气在全球41个国家完成的230个项目中,用户的碳足迹实现了最高50%、平均20%的优化;节能降耗方面实现了最高85%、平均24%的优化。

比如,伊利集团利用施耐德电气基于EcoStruxure架构与平台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运营效率提升了19%,能源成本降低了5%,每年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于多种植了2.5公顷阔叶林。

《21世纪》:当前电力仅占世界能源消耗的20%,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更是只有6%,未来这一比重有望达到多少?中国提出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相较于全球这是怎样的水平?

尹正:未来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比例将持续攀升。根据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全球风电和光伏的总装机容量将在2023年超过天然气发电、2024年超过煤电。可再生能源将在2025年超过煤炭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力来源。

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速度非同寻常。如果单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装机量来看,中国现在的水平已经冠绝全球。截至2020年底,中国水电装机3.7亿千瓦、风电装机2.8亿千瓦、光伏发电装机2.5亿千瓦、生物质发电装机2952万千瓦,分别连续16年、11年、6年和3年稳居全球首位。可以预见,未来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仍将加速发展。

《21世纪》:中国工业排放整体现状如何?在哪些环节、哪些行业有较大的减排空间?

尹正: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耗的大户,能源消费占比始终在70%以上,蕴含巨大的节能潜力。绿色智能制造是驱动未来工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尤其是在传统认为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数字化将发掘更多减排潜力。

以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为例,施耐德电气基于EcoStruxure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已经为中联水泥、祁连山水泥、金隅水泥等国内水泥巨头铺就了绿色智能制造之路。

《21世纪》:中国建筑节能协会此前预计,中国建筑行业碳达峰在2039年前后,这一时间为何晚于中国整体碳达峰时间?中国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现状如何?

尹正: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中国的城镇化持续加速,这将带来大量新增城市建设,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持续上升;第二,中国建筑行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其向绿色可持续转型需要时间;第三,电能替代和数字化水平低,大部分存量建筑仍在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供能,整体实现电能替代将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此外,存量建筑中老旧的电力系统欠缺数字化能力,难以进一步分析和优化能源管理。

有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的楼宇及工业领域分别有82%及50%的能效潜力亟待开发。中国存量建筑及老旧设施翻新的市场巨大,能效提升的空间非常大。

目前,我们已将数字化能源管理整体解决方案部署在全球超过100万座建筑内,大量数据印证,经过改造和翻新后的楼宇,效率可提升30%-50%。如果每年有2%的楼宇或工厂得以翻新,20年内我们就将完成40%-50%的存量市场更新。

《21世纪》:能否介绍下,ICT领域目前的能耗现状?未来有哪些减排的潜力?

尹正:近年来,各行各业对数字化转型提出了大量需求,数据中心已经成为数字经济世界的支柱。预测显示,到2025年,信息通信技术行业的能源用电量将激增至全球总量的20.9%,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5.5%。

数据中心的低碳化一直是行业的主要话题,其中能源和运营效率是焦点。我们认为,数据中心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是并行不悖的,通过推出低碳或无碳排放的供配电和制冷解决方案,可以保障数据中心的节能增效。我们在全球数十个数据中心的实践数据显示,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可以帮助数据中心降低平均24%、最高38%的能耗,节约平均24%、最高30%的能源成本。

Tags:[db:TAG标签](100589)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专访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双碳”目标是中国企业一次大考 2025年公司运营层面实现碳中和

免责声明:信息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