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_资讯网

联系我们

信息网 > 河南信息 > 正文

苏州赴北京牵手“大院大所”,力争三年航空航天企业超500家

网络整理 2022-08-11 23:58

(原标题:苏州赴北京牵手“大院大所”,力争三年航空航天企业超500家)

近日苏州在航空航天产业上动作频频。

5月8日,苏州相城区到北京专门举行了航空航天产业对接会。会上发布了《相城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现场签约44个项目。早在4月底,苏州召开了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大会,提出举全市之力打造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在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运输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看来,发展大飞机产业并不简单。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一些企业几乎是从0做起,前期研发成本较高,而基于民航对安全的高要求,在市场竞争中飞机总装企业往往希望使用更成熟的部件产品。

也因此,引进国际成熟企业的分支机构、依靠大院大所的技术积淀以及是否有科教机构供给专业的劳动力对于区域来说都非常重要。

其中外资是苏州的“长板”,科创科教资源则是苏州的“传统短板”。近来苏州正在大力集聚航空航天相关院所高校。太仓近两年“拿下”了西北工业大学太仓校区,拟将与西工大太仓长三角研究院共建航空产业园。近日苏州吴江区揭牌两家来自长三角的校地合作平台,苏州相城区也再赴北京,招揽科创资源。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此次在北京召开的对接会也由中国航天科工三院等机构与相城区方面合作承办。

盯紧北京科创资源 设离岸孵化器

作为上海都市圈的重要成员,苏州多着眼于承接上海溢出效应,各区市县在上海的产业推介会可谓接连不断。为何相城此次“舍近求远”、赴往北京?

从现场活动来看,科创资源是一大要点。会上,大飞机增材制造(相城)协同发展中心、相城(北京)航空航天产业创新中心、空天材料长三角成果转化基地等一批载体揭牌。

这些科创中心、转化载体或多或少也与北京的大院大所、科研机构有关。

例如,上述“空天材料长三角成果转化基地”背后的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正有中国航天科工306所的注资。

就“大飞机增材制造(相城)协同发展中心”而言,中国商飞自身的增材制造中心于2017年设在北京——中国商飞北研中心。2019年,中国商飞也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共建了大飞机创新谷联合实验室——增材技术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在北航揭牌。

从历史布局来看,中国商飞于上海成立以前,大量航空航天的科研载体多聚集在北京、西安等地。中国商飞多年来也与北京等地的大院大所保持紧密联系,获得技术支撑。

苏州等城市希望融入上海大飞机产业链,不仅可着眼于加强上海方面的资源合作,直接北上寻求更多技术支持与科创成果转化的机会,也不失为高效一招。在苏州近日发布的《苏州市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三年行动计划》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国防科技先进技术、工艺、材料等攻关成果向民用航空航天装备领域转化应用”。

李晓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大院大所的科技成果产业化不仅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产业安全。军民融合、国民融合发展也可以帮助区域的航空制造业锻炼出更多自主技术、核心人才。”

此次北京对接会上苏州相城区也以“揭榜挂帅”机制向全国科技创新团队发出“求贤令”,并在北京设立了离岸孵化器——Rego黄桥(北京)产业创新中心,意在推动高新技术项目在北京孵化、在苏州相城投产,建立一个常态化的招商引资、成果转化据点,加密两地的资源往来。

以院所合作为抓手 5年项目超14000个

推动与大院大所的合作,苏州相城区并非刚开始发力,这也是苏州近年一直推进的重点。

去年11月,苏州召开了大院大所合作发展大会,会上宣读苏州市《关于2019年度县级市、区人才科技工作评价监测结果的通报》,授予太仓市、相城区、昆山市“苏州市人才科技工作创新进步地区”称号。这也是相城区连续三年获得此称号。截至2020年相城区已与中科院各所、航天科工集团等10多家科研院所,中科大、清华大学等近60所高校共建了一批产学研载体,这类工作也在苏州各区市县中互相角逐数年。

就在相城区奔赴北京当天,苏州吴江区也在本地举行航空航天产业推介会,并正式启动了“同济大学航空航天与力学学院吴江创新中心”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吴江创新中心”。

因为院所及高教资源的缺乏,科创是苏州的传统短板。不过苏州似乎并不甘心,反而希望借助院所合作弯道超车。在大院大所合作发展大会上,苏州方面就提出“加快锻造苏州高端科创资源的‘新长板’”“把深化院所合作作为汇聚创新要素的重要抓手”。

苏州也积累了可观的合作规模:截至2020年,苏州与238所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过去五年,累计与大院大所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超14000项。

随着产学研一体化理念的发展,这些科研载体也越来越倾向与苏州、深圳等工业雄厚的城市开展合作。“现在很多声音讨论巴斯德模式,这是一种‘反向’的创新,根据产业化中出现的问题来进行应用研究,继而倒推到基础研究的突破方向。”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是以应用为目标来发展科学,以企业来促科研。

深圳也在主动招揽大院大所的合作项目,多年来其以成果转化为抓手,在良好的创业环境基础上,塑造了较为强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大疆就来自于香港科技大学的成果转化。

苏州当下的思路也与此有相似之处,以环境和产业基础撬动产学研机构,继而又以创新成果推动区域整体制造水平的螺旋式上升。

今年2月,苏州与中国商飞签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苏州能拿下此项合作,不仅在于其产业基础,也与苏州多年在科研院所上的积淀有关。例如,协议中就提到商飞将依托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等在苏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实际上,在此项协议签署以前,商飞与这些科研院所早有自发的合作。例如2020年底,中国航天科工与中国商飞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就明确将位于苏州相城的海鹰空天材料研究院作为机体结构件领域的研发中心。此前,空天材料院在大尺寸铝合金气瓶内胆收口等应用技术上已取得突破,相关产品也供应至中国商飞。

发布三年行动计划 力争2023年企业超500家

今年,苏州在航空航天领域大下决心。开年其与中国商飞的战略合作就引起多方关注。在4月26日召开的苏州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大会上,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表示,“要举全市之力、汇各方之智,共同将苏州打造成为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更早一些,4月21日的苏州市委常委会会议指出“全市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到发展航空航天产业的重要性”,“航空航天产业在技术、经济、产业链等方面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必将助力苏州市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

近日,《苏州市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三年行动计划》《苏州市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新政策已发布。三年目标为到2023年,力争全市集聚航空航天产业链相关企业超500家,产业链营业收入达600亿元。主要瞄准5个重点领域:大飞机产业、航天产业、通用航空产业、航空智能装备和航空功能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这五个领域包含的产业内容非常广泛,基本是一种“全面开花”的蓝图。例如仅大飞机产业就包括了结构件部附件、机电航电产品、工业与机载软件、新材料、飞机内饰及座舱设备等多个环节的制造与服务。

从新政策来看,如何促进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仍是苏州关注的一大方面。目前苏州一是聚焦于创新平台的搭建,包括“支持企业建设苏州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同时也鼓励航空航天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或收购已有资质的相关企业。

具体而言,“真金白银”仍是一大手段,苏州也在加大“补贴”力度,彰显对科创载体在苏攻关的支持。包括:支持核心技术和产品攻关,单个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对首台(套)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对首版次工业软件,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等等。

同时对重大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和500万元的项目资助、300万元的安家补贴;对入选优选企业培育库企业予以精准优先扶持。

Tags:[db:TAG标签](101011)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苏州赴北京牵手“大院大所”,力争三年航空航天企业超500家

免责声明:信息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