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_资讯网

联系我们

信息网 > 河南信息 > 郑州信息 > 正文

注重精神“抚平”方为精准扶贫_实时热点

网络整理 2020-03-17 00:40

笔者近日下村到困难群众家中进行帮扶慰问,户主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在交谈过程中,老人一度哽咽,直言一生凄苦。她4岁时父亲过世,母亲也离家出走,后来因为眼睛坏了又受到了身边亲人的歧视,只有政府一直对她嘘寒问暖、不离不弃。

听到这里,笔者不由得一阵心酸,也不禁陷入沉思:对于老人在内的很多困难群众而言,身体上的残疾远不及心灵深处的残缺来得痛苦,他们需要的,绝不仅是物质上的扶持,更是精神上的关爱。作为扶贫干部,在落实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是不是应当同时注重精神上的“抚平”呢?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既然要体现“精准”,就应当要弄清楚贫困户的堵点、痛点、盲点是什么,只有“把准脉”才能够“下对药”,才能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实现“药到病除”。就像笔者走访的这一户家庭一样,很多由于身体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或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他们在生活中受到了许多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内心较为脆弱,有的甚至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不难想象,如果不能及时“抚平”精神上的创伤,那他们即使在物质上脱贫致富了,内心也依然是一片“贫瘠”,依然没有幸福感、满足感。而只要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无法得到满足,那我们的目标就还没有达成,我们的扶贫也算不上是“精准”。

因此,扶贫绝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上的“给钱给物”,而要转变观念,树立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抚”鼓励“干”、通过“扶”激励“干”。一方面,平时要“俯下身子”,沉下心来,主动上门和他们谈心交心,以“亲人”的心态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且及时进行疏导鼓励,帮助他们“抚平心伤”,做好播撒“阳光雨露”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当好“谋士”,以“朋友”的立场积极为他们出谋划策,想法子、开方子、找路子,真正为他们“解渴”“输血”。只有让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了我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关爱,并且能够帮助他们开好解决问题的方子,他们才会重振信心、重燃希望,将心灵深处的痛点转化为脱贫致富的拐点。这样一来,我们的扶贫才是标本兼治、面面俱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准扶贫。

Tags:精神(194)扶贫(247)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注重精神“抚平”方为精准扶贫_实时热点

免责声明:信息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