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_资讯网

联系我们

信息网 > 河南信息 > 郑州信息 > 正文

世界名导 | 许鞍华——中西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_实时热点

网络整理 2020-06-29 01:43

毕竟影视行业限制多,遇到好的题材,还要遇到好老板,好团队、好时机才有机会拍得成,既然有拍成的机会,怎能不一鼓作气!

Hello,大家好,我是大象王sir!之前在创作“世界电影漫谈”系列的时候,赏析了大量优秀的影片,查阅了很多知名导演的资料。随着“漫谈系列亚洲篇”的结束,我想开辟一个新的专栏,以导演为切入点,聊聊他们在创作影片时的状态和想法,毕竟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任何一部影片都带有导演鲜明的艺术风格,因此从今天开始咱们就一起聊聊世界名导。作为专题的开篇,先从哪位导演入手?思来想去,我决定从一位年过古稀却依然奋战在创作一线的女导演聊起,纵观世界影坛,男性导演占据了大量的席位,成功的女性导演凤毛麟角,而今天故事的主角不光在中国影坛大放异彩,更在世界影坛占有一席之地,她就是导演——许鞍华!

电影《女人四十》剧照

世界名导 | 许鞍华——中西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

“我这一代,,在香港不学殖民地的东西不行,可对中国的东西了解太少也觉得惭愧。在这样的夹缝中长大,但也在其中慢慢生长出了属于自己的认同感。”——许鞍华

世界名导 | 许鞍华——中西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

现实生活中的许鞍华,除了拍摄电影,就是看书,不会其他生活技能,不属于任何宗教团体的她,至今未婚,孑然一身,自称为“社会边缘人”。前两年大火的《朗读者》节目,许鞍华作为嘉宾登上了央视的舞台,面对董卿的采访,她说自己“做人很失败”。对于“失败”许鞍华从不搪塞,从她的书《许鞍华说许鞍华》中就能深切地感受到,书中很多篇幅都是她对自己直截了当地审视和批评。作为导演,电影就像自己的孩子,而许鞍华显然是一位“严母”,对她真正意义上与内地第一部合拍片《玉观音》提出了猛烈的批评,并公开承认是“失败之作”。要知道许鞍华可是最早一批来内地拍摄电影的先行者,可即使这样她从来不倚老卖老,徇私护短,在书中她更是罗列了自己拍摄电影的弱项:

电影《投奔怒海》剧照,刘德华银幕处女作

要了解许鞍华,我认为不能被“写实手法”、“现实主义”、“女性题材”等标签所束缚,因为在她早期的影片中充满着焦灼不安和不可摆脱的漂泊感,而在这种感觉中构建出她对家国的意识。1947年许鞍华出生在辽宁鞍山,父亲是广东人,母亲是日本人,出生后不久就被带去澳门和祖父祖母生活,5岁时全家又搬到香港。在许鞍华还未成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和母亲的关系并不太好,后来随着年龄的长大,知晓母亲日本人的身份后,才明白了一些事。成年后陪母亲的一次回乡之旅,彻底打开了她对母亲的心结,而这段经历也成为她半自传电影《客途秋恨》的素材。通过陪伴母亲回到家乡的经历也让她开始对家国有了最初的认识,影片中,她的祖父放不下对祖国的思念,在解放战争胜利后毅然决然的回到广州,在生病卧床的时候还不忘告诉她“希望在你们的身上”;此外,在日本探亲时由于语言不通感到很不自在,一天晚上,她告诉母亲明天不陪她去拜访朋友了,母亲告诉她你才一天就受不了了,我在中国几十年。母亲的话深深地刺进了她的心,人只有在故乡才是最自在的。

同样作为影视创作者,我很喜欢许鞍华导演的处事风格以及拍电影的态度,既不张扬又雷厉风行。可能和她出生在东北有关,在她的血液里有东北人的直率与豪爽。

世界名导 | 许鞍华——中西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

世界名导 | 许鞍华——中西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

导演许鞍华

电影《客途秋恨》

看她的影片总给人一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感觉。她从不煽情、不举旗、不高喊,在脉脉温情中用最平实的手法去叙述。作为导演,许鞍华在片场特别注重人物和情节的可信度,不取巧、不猎奇、不乖张、不逢迎,以极度真实的方式处理人物和情感。但太过生活化的处理方式注定无法商业,在当下以商业为主的市场环境中,很难有较高的票房收益,与其他导演动辄几十亿的票房相比,许鞍华电影的票房似乎少的可怜,这也是她相对更难找到投资的原因。许多人可能都听过许鞍华找投资的故事,拍摄《桃姐》时,为了能顺利开拍,许鞍华找了很多投资商,但没有一位老板愿意出钱,最后在刘德华的帮助下,不仅劝来了博纳的投资,刘德华更是拿出3000万港币协助拍摄,还自降片酬主动请缨出演男主角。

——END——

Tags:世界(466)中的(90)名导(1)许鞍华(1)中西文化(1)夹缝(1)边缘人(1)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世界名导 | 许鞍华——中西文化夹缝中的“边缘人”_实时热点

免责声明:信息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